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时事新闻

成都结核病防治:三位一体 实现结合防治的无缝连接

点击数:1599│更新时间:2013-03-21 07:29:27│【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结核病防治管理办法》于2013年1月9日经卫生部部务会审议通过,2013年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92号公布。据悉,该《办法》将于自2013年3月24日(世界结核病防治日)这天起施行,与此同时,1991年9月12日卫生部公布的《结核病防治管理办法》予以废止。值得关注的是,成都从2004年开始推行的结核病防治模式被写进了这部新的《办法》。

  再过几天就将迎来今年的“世界结核病防治日”,今年的主题和去年相同,依然是“你我共同参与,消除结核危害”。卫生部结核病专家组成员、市传染病医院副院长田明说,今年的主题之所以与去年相同,“是因为国家希望进一步强化突出结核病的防与治相结合,这是结核病防治的最关键要素。”他称,成都模式能够写进《结核病防治管理办法》,正是防治结合模式起到了关键作用。

  结核病是种传染性极强、对人们健康威胁巨大的疾病,成都是如何布下一张防治网络,让人民群众得到保护的?不妨让我们站在一个新的视角去观察这张网络。

  三位一体 实现结合防治的无缝连接
  回顾“成都模式”


  三位一体 实现结合防治的无缝连接

  对结核病防治的“成都模式”,本报曾经进行详细报道。

  按照原有的管理模式,结核病防治是由疾控部门统揽,即:既负责诊断、治疗,又负责管理、督导和效果评价。然而,这种模式却不能使结核病得到及时有效的防控。于是在2004年,我市开始在基层选择定点医院试点结核病门诊,由他们来负责新发初治结核病人的诊断、治疗,疾控部门负责组织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村卫生院负责对患者进行督导。效果很快显现出来:很多疑似结核病患者得到专业机构的确诊,从而立即对他们开展规范化治疗,防止了漏诊而对普通人群的传染威胁。

  从那年开始,在每个区(市)县都设立定点治疗门诊的工作逐步在全市推行。田明对记者说,为了促使各定点医院切实落实结防工作,“当地卫生局将病人发现任务分解到各定点医院,签定目标管理责任书,并与工作经费挂钩。”为了让相关人员各司其职,各医疗机构都有明确的职责:

  定点医院设立结核病专科门诊,确定专科门诊医生、放射、检验、防保科医生的工作职责和内容;其他医疗机构发现结核病可疑患者向定点医院转诊。

  疾控中心则主要负责协助定点医院制定医院内部的登记、报告、转诊、接诊程序,对定点医院的医生进行定期培训和技术指导,组织非定点医院将发现的可疑结核病人转诊到定点医院专科门诊就诊。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立卫生院)责任主要是完成结核病防治发现和管理任务,在疾控中心指导下对已诊断的非住院结核病人及时建档并定期访视,督导其进行规范化治疗,并完善管理记录。

  由此,我市形成了结核病防治的“三位一体”新型服务模式,即:由疾控机构负责规划管理,医疗机构负责初筛转诊,定点医疗机构负责确诊治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患者全程管理。

  田明说,“通过三者有机结合、实现无缝连接,形成一张严密而安全的防控网,既保证了患者可以最快得到安全、有效治疗,又可以保证其他市民的安全。”这一防治模式很快得到全国业界关注,被称为是结核病防治的“成都模式”。经过全面的考察,成都模式被写进了今年开始实施的《结核病防治管理办法》。

  管理有多细
  病人一旦就诊 从此严格管控


  如今,成都的结核病防控已经上升到网络时代,不论是在基层定点医院,还是在某个综合性医院,一旦患者疑似结核病,医院将在第一时间进行网络报告,该病人的诊断、治疗、康复等就此全程受到严格管控,整个过程几乎密不透风。对患者来说,其健康安全得到充分保障,对密切接触者来说,则避免了被传染的风险。那么,管理究竟有多细?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这个过程。

  一个患者到医院门诊就诊,医生诊断时怀疑是患了结核,于是他马上通过网络“报卡”,报送的信息包括病人姓名、年龄、家庭住址、联系电话以及病情信息等。信息报送后,疾控中心立即就能看到,并指挥医院在一天内将病人转到专业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治疗。如果是初诊病人,定点医疗机构则按照规范化流程进行治疗,如果是患病8个月以上或者是结核耐药患者,则必须转诊到市传染病医院。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专业定点医疗机构没有按时接收到病人,疾控部门一方面会电话询问患者,另一方面则通知患者户籍所在地的街办或乡镇,协助催促病人到医院接受治疗。

  不论是在基层定点医疗机构,还是在市传染病这个专业医疗机构,根据病人的病情,他将接受严格的、规范化治疗。符合出院条件后,疾控部门会从网络上监控到这一信息,从而通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做好病人的健康追踪服务准备。社区将为病人建卡,便于后期的追踪管理服务。

  在后期管理督导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为病人所作的工作同样非常细致,对普通病人,他们会全程督导管理6个月,而对结核耐药患者则有长达两年的管理时间。按照管理督导要求,患者每一次服药,都必须有医护人员或受委托的督导人员在场。通常情况下,受委托的督导人员都是患者的家属,他们将拿到一张服务卡,患者每吃一次药,就在服药记录后打个勾,而家庭督导员每周要接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以及村卫生站的管理,查看究竟有没有督导到位。严格的督导,是为了增强患者的依从性,从而使患者得到全面、系统的管理,帮助他们尽快康复,切断结核的传染源,保护周围人的健康。

  田明点开管理网络对记者说,每个患者治疗到了哪一步,都将清晰地显示在电脑上,“直到患者彻底治愈康复,管理网络中仍将保留历史数据,方便疫情分析与防治效果的评估。”

  治疗又升级
  建立结核重症病区 保障患者生命


  对常规的结核病患者,通过严密的管理体系,在县级定点医院就可以让他们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切断传染源。然而,结核重症患者的生命安全又如何得到保障?田明认为:这就必须体现结核病的分级治疗的管理优势。记者从市传染病医院了解到,去年12月26日,该院建立的结核重症病区正式投入运行,对医疗资源的重新整合、医疗技术的大力提升,都使患者的生命安全得到更加有效的保障。

  副院长田明告诉记者,在去年以前,该院由于场地的缺乏,各种抢救设备、仪器都分散在各个不同的科室,每个科室都是以管理自己的病人为主,“存在单打独斗的现象”。为了改变这一局面,保障结核重症患者的生命安全,去年一月,该院成立了专门的结核病重症患者抢救室,集中抢救资源,确保患者安全。“这一效果特别明显”,他说,为了更进一步提升对重症病人的救治能力,去年底,医院建立了结核重症病区,使抢救治疗升级。

  市传染病医院院长助理、结核病大科主任岳冀告诉记者,重症病区建立后,医院从人、财、物等方面向重症患者倾斜,将以前分散在各个科室的抢救设备、仪器集中起来,便于第一时间投入抢救使用。专家资源也进行了有效整合,对重症病人,参与救治的不再仅仅是结核科的医生,结核病专家、ICU专家、内科专家、药剂师、营养师等等专业的都参与进来共同查房,制定完善的救治方案,“在救治结核重症病人过程中,医院的药房、检查、设备等科室绿灯全开,优先向重症患者提供”。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样一个故事:去年12月31日,一个产妇因生产导致结核病加重,被紧急送到市传染病医院抢救,抵达医院时已呼吸窘迫、生命垂危。该院院长温贤敏立即亲自指挥实施抢救,在结核重症病区,她调集来医院相关科室的权威专家现场制定抢救方案,快速采取气管插管等应急手段。通过及时有效的抢救,患者很快脱离生命危险,并于20多天后顺利出院。“医疗资源的整合在这例病人抢救中显现得淋漓尽致。”岳冀对记者说。

  防范提档
  基因检测 及时查出耐多药患者


  岳冀告诉记者,如今,耐多药的结核患者越来越多,很多药品对结核菌根本无法杀死,给治疗带来很多困难,也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安全风险。

  相对于普通的结核病患者,被耐多药患者传染所产生的健康威胁更大,“这些耐多药患者一旦将结核病传染给别人,被传染者也将成为原始耐多药患者,因为他所带的结核菌本身就是耐多药的。”为了防止交叉感染,确保周围人的安全,市传染病医院专门设立了耐多药病房,将此类患者进行集中治疗。

  在耐多药患者越来越多的严峻形势下,为了尽早发现耐多药患者,让他们得到准确的治疗,市传染病医院采用目前最先进的基因检测手段,来对患者进行筛查。“有些病人第一次来看病,基因检测结果一出来,竟发现是耐多药结核,这时候,我们会专门针对这种情况,对病人进行耐多药治疗。”岳冀说,基因检测最大的作用就是避免了治疗走弯路。

  专家们告诉记者,不论是哪一种结核,最基本的就是采用规范化手段将疾病彻底治愈,“治愈一个病人,就切断一个传染源。”副院长田明说,在有效的防控和治疗下,我市的结核病患病率每年以5—10%的速度降低,目前,医院收治的结核病患者70%以上来自省内各地,“我们是四川省的结核病定点医院,近年来,由于结核病发现水平的提高,使患者及时就诊率提高,这就是为什么医院结核病患者多的原因。”

  服务信息

  3月24日是“世界结核病防治日”,为了让更多患者参与到结核病防治行列中来,做到早诊断、早发现、早治疗,24日这天,市传染病医院将在静居寺路院区为市民提供义诊。与此同时,在当天到医院就诊的结核病人,将免挂号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