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医企风采

国药飘香誉全球

点击数:5988│更新时间:2012-07-29 08:59:40│【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京同仁堂集团在世界各地开店办厂,以独特的“经济与文化相容并进”之路,成为中医药行业“走出去”的成功典范

本报记者 周颖

  1993年,同仁堂踏上了海外发展之路。20年后的今天,同仁堂已在16个国家和地区拥有18家公司、一家生产研发基地和69家药店,境外网点数量居中国同行业第一位;在69个国家和地区注册商标169件,搭建了集研发、生产、批发、零售、医疗服务和企业文化于一体的市场体系。同仁堂20年的海外实践证明,中医药的神奇疗效和文化魅力,深受全球人的青睐。
  抢滩市场 “红花保卫战”大获全胜
  在澳大利亚,因对药效的质疑,传统中药红花曾被列入澳大利亚药品安全“黑名单”。为扭转局面,以澳大利亚同仁堂为代表的一批当地中医药企业曾掀起一场“红花保卫战”。
  2009年9月,澳大利亚药管局发出一封信:因存在安全问题,召回所有市场上含有红花的中成药。“看到这封信,我坐不住了,不能让澳洲人对中医药产生误解。”北京同仁堂澳大利亚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澳大利亚全国中药行业联合会会长马安阳说。接到此信的马安阳立即组织有关人员,在他们的“说客团队”据理力争下,澳大利亚药管局最终收回对红花的“禁令”。至此,“红花保卫战”大获全胜。
  “从今年7月1日开始,澳大利亚对中医、中药师进行全国注册管理,成为西方首个承认中医的国家。”同仁堂人认为,这无疑对中医药海外发展是一利好消息。
  中医药走向国外的艰辛与坎坷由此可见,中医药人开拓创业的执著与追求令人钦佩。
  文化推手 孔子学院传播中医药理念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得中医药“出海”频频受阻。同仁堂人意识到,文化传播是海外发展的助推器和切入点。于是,他们利用当地媒体,传播中医药健康养生理念,以中医药知识专题、送医送药等形式,扩大企业的影响力;借助孔子学院的平台,宣传同仁堂中医药文化。
  2008年7月,北京同仁堂新加坡科艺公司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孔子学院签订合作备忘录,携手推广中华语言文化与中医药文化。根据合作备忘录,双方定期举办健康讲座及培训课程,普及中医文化理念,让更多的新加坡人及海外民众受益于中医药文化。
  此后,北京同仁堂与中国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书,建立海外文化传播新平台。
  2011年,为增添学习中医药文化的趣味性,科艺中医药学院与南华中学联办“医品三国”中医营。除了以课堂教学方式,向学生解释中医如何调理身体与保健,还通过举办海报设计以及中草药辨识比赛,开设迷你中医药展区与传统药材小食街,展出切药刀、石碾床等中药古代器具等,加深学生对中药学的认识。
  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文化参赞陈疆说:“将中医与中国历史结合的方式非常特别,因为这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医的同时,深入理解中国历史。”
  储备人才 多元化模式加快培育进程
  “同仁堂海外发展取得的骄人成绩,得益于集团公司制订的海外人才战略。”国药(香港)集团总经理丁永铃深有体会。
  她介绍,集团采取内聘外引方式招聘各路精英,并培养出一批优秀海外管理者。在实践中探索的多元化培养模式,加快了培养进程。内聘人员围绕同仁堂文化、经营特色、中医药产品知识、抓方认药等一系列核心内容进行培训;外引人才以言传身教方式培训,如通过“金锅银铲”故事阐述同仁堂“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诚信,以中医专家妙手回春的亲身实践理解中医药的博大精深以及“同修仁德、济世养生”文化精髓。同时,结合外引人才的业绩表现,选拔推荐深造学习和培训,并给予鼓励和嘉奖。
  同仁堂马来西亚公司的黄素美,原是合作方派出的开业筹备人员,而今她已成为经营管理骨干;多年前曾经是马来西亚合作方海鸥集团高层经理的马安阳,在与同仁堂的合作中,深受其文化熏陶,加入海外团队,目前主持澳大利亚同仁堂工作;获得“忠诚、无私、激情”奖的林慧仪,执着敬业精神令人感动,她从一名普通的区域经理成长为同仁堂集团劳动模范之一,不久前又被聘任为国药(香港)集团的副总经理。
  2012年1月,随着“海外师徒传承教育项目启动仪式暨首届拜师会”举行,同仁堂正式拉开了海外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序幕。年轻的海外员工拜同仁堂5名中医药大师和海外优秀店经理为师,为同仁堂的可持续发展积蓄力量。
  “今后,海外同仁堂的大家庭中将会聚集更多不同肤色、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多元人才,为同仁堂的海外发展贡献力量。”同仁堂集团总经理梅群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