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健康科普

拔罐:一种神奇的中医传统疗法

点击数:312│更新时间:2023-12-08 09:45:30│【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拔罐疗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成书于西汉时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关于“角法”的记载,角法就类似于后世的火罐疗法。
拔罐疗法又名"吸筒疗法、拔火罐”,古称为“角法”,是一种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吸、蒸汽等方法,造成罐内负压,使罐吸附于使之吸附于穴位,产生刺激,使被拔部位皮肤充血、淤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拔罐是一种物理疗法,通过使皮肤出现充血现象,可以将体表的风寒驱逐在外。穴位通过经络使皮肤相应部位跟脏腑联系在一起,所以通过拔罐可以调理脏腑,气血恢复运行,还有消肿止痛的作用,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通过拔罐对特定部位进行刺激,可引起神经反射作用,促进血流量增加、血液循环加速,从而达到行气活血的作用。
火罐常见工具种类:
1、竹筒火罐:取坚实成熟的竹筒,口径大的用于面积较大的腰背及臀部,口径小的用于四肢关节部位。临用前用温水浸泡几分钟,使竹罐质地紧密不漏空气,然后再用。
2、陶瓷火罐:陶土涂上不同颜色釉彩烧制而成,里外光滑,吸拨力大,经济实用。
3、玻璃火罐:耐热硬质玻璃烧制而成,清晰透明,便于观察,罐口光滑吸拔力好,因此已被广泛使用
4、抽气罐:抽气罐法是用直接抽出罐内空气的方式形成罐内负压的拔罐方法。操作简便,可普遍用于个人和家庭的自我医疗保健,是目前较普及的新型拔罐器
拔罐疗法种类:
单罐:用于病变范围较小或压痛点。
多罐:用于病变范围比较广泛的疾病。
闪罐:罐子拔上后,立即起下,反复吸拔多次,至皮肤潮红为止。
留罐:拔罐后,留置一定的时间,一般留置10-15分钟。
推罐:又称走罐,一般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富的部位,如腰背、大腿等部位,先在罐口涂一些润滑油脂,将罐吸上后,在皮肤表面上下或左右来回推拉移动数次,至皮肤潮红为止。
拔 罐 作 用:
1. 调节阴阳:拔罐调和阴阳,是通过腧穴配伍和拔罐手法来实现的。例如病在经络,在皮肉者属表,宜轻拔,在筋骨者属里,宜重拔。
2. 活血化瘀:“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人体肌肉、韧带、骨骼一旦受到损伤,在局部产生瘀血,使经络气血流通不畅,若瘀血不消,则疼痛不止。此时在局部相应腧穴拔罐可使瘀血消除、新血得生、经络畅通、气血运行,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
3. 消热止痛: 根据中医治法中“热则疾之”的原理,通过火罐手法的刺激,使热邪疾出,以达清热之目的,使内部阳热之邪透达体表,最终排出体外,以清体内之瘀热、肿毒。
4. 调和脏腑:拔罐疗法在经络、穴位局部产生负压吸引作用,使体表穴位产生充血、瘀血等变化,穴位通过经络与内在的脏腑相连,从而治疗各种脏腑疾病。
拔罐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症:
1. 慢性疲劳综合症患者;
2.感冒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患者;
3.颈肩、腰背、肢体疼痛患者;
4.失眠、焦虑患者; 5.湿热、寒湿、痰湿、血瘀等体质的亚健康人群;
6.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病患者。
禁忌症:
1.有出血倾向、血液病患者;
2.严重心脏病患者、肿瘤患者、活动性结核患者;
3.经期女性腰骶部、孕妇;
4.有皮肤过敏、破溃者;
5.过度疲劳、极度虚弱、高热者;
6.过饥、过饱、过渴、醉酒后。
拔 罐 辨 体 质
1.罐斑显水汽或水肿,表明患者湿盛、寒凉或受寒潮湿而致病;
2.罐斑呈血红或黑红色水泡,表明久病湿夹血瘀的病理反应;
3.罐斑紫红或紫黑色,无丹瘀和发热现象,表明患者寒加血淤症,轻重有差别;
4.罐斑紫红或紫黑色,或出现丹痧、触之微痛、兼见身体发热现象,表明患者有热毒症;
5.罐斑微痒或出现皮纹,表明患者有风症;
6.拔罐之后,没有罐印或有罐印但起罐后立即消失恢复常色,说明身体比较健康。
拔罐后注意事项
1. 治疗后注意防寒保暖,及时穿衣,避免吹风受凉;
2.治疗后6小时内避免洗澡或局部沾水;
3.拔罐后局部皮肤会出现紫红色瘀斑,数日后会自行消退;
4.罐后少数患者局部可能会出现水泡,小水泡无需处理,如水泡较大需及时处理。
(作者:峨眉山市中医医院丁伯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