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卫生厅厅长沈骥 疾控也是医改主战场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人物聚焦

四川省卫生厅厅长沈骥 疾控也是医改主战场

点击数:25515│更新时间:2012-08-20 11:08:11│【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四川省卫生厅厅长沈骥   疾控也是医改主战场

    

      疾控也是医改主战场 四川省卫生厅厅长沈骥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是四川省持续关注的重点工作之一,去年全省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继续保持稳中有降,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连续五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成都、泸州和绵阳市被再次确认为国家卫生城市,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位居西部第一。然而,我们也面临不少挑战,如传染病频发、高发的格局仍然没有改变,一些公共卫生基础性工作不牢,疾病控制队伍仍然薄弱等。疾控工作该如何突出重点、加快发展?我们认为,更加重视六个方面问题,努力解决这些问题,是新形势下疾控工作的重要策略。
  加强疾控队伍建设
  疾病预防控制责任大、任务重,要做好各项业务工作,人才建设尤为重要和迫切。首先,要站在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推进深化医改的高度,“深入一线、靠前处置、钻研业务、主动防治、无私奉献”。其次,要提高业务能力,包括科学决策能力、综合组织能力、应急处置能力,力争到2015年90%以上的疾控中心达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标准》。第三,要强化扶持基层,省疾病控制中心重点扶持三个民族州疾控中心,内地疾控中心继续强化对口扶持民族地区县疾控中心,县级疾控机构可通过“全科公共卫生医师团队”,落实乡村社区责任制,实现对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防控的综合指导。第四,要强化内部管理,加强对疾控机构和队伍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开展疾控系统制度和文化建设,改善疾控人员的待遇。
  承担医改均等化任务
  我认为,疾控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在医改中不但没有被“边缘化”,而且是推进医改的主战场。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要把完成医改任务与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有效防控重大疾病、改善城乡卫生环境联系起来,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创新管理机制,改进工作方法,突破长期制约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发展的瓶颈,通过医改达到不断提高疾病防控能力与水平的目的。要把更多的公共卫生人才、技术引向基层,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获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树立“大疾控”观念,处理好疾控与医疗、监督等业务职能的关系,提升疾病预防控制整体水平。
  免疫规划为主,公共卫生分片包干
  疫情处置是事后控制,而事前预防是更为关键的举措。免疫规划是疾病预防控制的基础,也是防控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卫生行政部门、疾控中心的一把手应亲自抓免疫规划工作,加强对免疫规划工作的培训、计划、实施、督察和评估全过程管理,提高执行国家免疫规划的能力;积极争取公安、教育、劳动、妇联等部门的支持,主动和外来人口管理办公室、居委会、房屋出租等机构配合,掌握流动人口分布及流动情况,开展预防接种和查漏补种。强化市(州)、县(区、市)的规划免疫月报制度,并建立新生儿出生与预防接种紧密联系,通过数据分析、预警来督促相关地区落实各项措施;以免疫规划工作为主,建立公共卫生五个分片包干制度,即厅领导分片联系、省疾控中心专家分片推动、对口支援分片促进和市(州)卫生局领导分县(市、区)督导、县(市、区)卫生局领导分乡镇落实,加快规划免疫形成“责任到人,落实到位”的格局。
  看准重点寻求突破
  在加快疾控事业全面发展的同时,要采取有力措施突破难点重点,逐步缩小当前在资源配置、服务利用和健康水平等方面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
  对民族地区,要全力支持民族地区的疾病控制工作,切实抓好提高疾病防控能力,综合防控艾滋病、大骨节病、包虫病等重点疾病,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内地疾控中心对口支援等工作,逐渐缩小民族地区与内地疾病防控工作的差距。
  对人口密集地区,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公里500人的市,流动人口也多,传染病发病基数大,易传播流行。因此,这些市要结合实际,扎实做好传染病的监测、预警、报告和应急处置等工作。
  对流动人口,要加强疾病防控的管理,包括传染病监测、疫情报告及通报、疫情调查处理等,各地在拟订疾控工作计划和方案时,应充分考虑、一并纳入、统筹安排。
  对脆弱人群,一些偏远地区、山区还生活着病原体隔离人群和非住院分娩婴幼儿等免疫缺陷高危人群,要进一步发挥乡镇党委、政府和村委会等的作用,发动村民和村医,及时发现脆弱人群并做好预防接种等防疫工作。
  对非免疫传染病,如伤寒、手足口、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等非免疫传染病,因为它们常常在托幼机构、学校和建筑工地等人群聚集地发生和流行,要及早掌握传染病发生发展情况和规律,将临床诊疗与传染病疫情报告结合起来,强化疫情定期分析工作,建立传染病疫情定期通报共享制度,及时将预警信息反馈给医疗卫生机构。同时,深入托幼机构、学校和建筑工地等人群聚集地,开展健康教育,早期发现疾病苗头,果断科学处置。
  盯住慢病防控管理率
  首先要纠正认识上的误区,慢性病不是富贵病,城市和农村肿瘤死亡率就非常接近,农村心脑血管疾病、慢阻肺死亡还高于城市,慢性病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二要健全防治体系,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建立“疾控机构-医院-社区”一体化的综合防治模式;三要营造政策环境,争取政府在控制环境污染和烟草流行、增加城镇基本设施、提高病人保障水平等方面出台更为有效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投入更多的资金;四要以提升居民健康行为、早发现早治疗,以及降低发病、病残和死亡为目标,针对危险因素、早诊早治和规范化治疗三个环节,采取健康促进、健康管理和疾病管理三种手段,努力实现从专家行为向政府行为转变、从以科研临床治疗为主向以预防为主转变、从高层向基层转变、从以城市为主向城乡并举转变、从专业行为向群众行为转变、从卫生部门向全社会转变。要重视慢病防治的覆盖率、管理率等体现均等化程度的指标,充分利用居民健康档案,提高重点慢性病管理率。
  动员全社会力量
  疾病防控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工作。实践证明,医疗卫生人员的作用固然重要,但忽视社会组织、部门及居民的作用,疾控工作将难以达到目标或难以获得理想效果。要积极争取将疾病控制和健康目标纳入政府规划,主动寻求相关部门的配合和支持,努力获得社会群众的理解和参与。推进卫生创建工作,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开展卫生创建,特别是加大卫生县城和乡镇创建力度。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工作,探索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各地实际的健康教育模式和方法,进一步增强其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