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县域卫生

核酸检测“钉子户”

点击数:476│更新时间:2021-11-17 10:59:04│【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离病毒最近,却不被我们熟知,他们是行走在刀尖上的防疫尖兵,是我们看不见的无名英雄。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检验人。”

    自防疫战打响以来,郫都区人民医院院党委认真贯彻落实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安排部署,扛起疫情防控责任,及时制定工作方案以及系列专项制度措施,全院上下一心、众志成城,凝聚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强大力量。在医院PCR实验室中,标本被一批又一批的送来,核酸提取、核酸扩增等4个工作组30余名工作人员“白+黑”轮流值守,24小时无间断连续运转,平均每天满负荷完成3万余人次的检测。

    在疫情防控关键时期,张中林选择把家安在医院,把自己“钉”在科室,主动进入医院核酸检测实验室,即便有时喘不上气,头昏目眩,他也不愿随意换班休息,只希望自己能够为抗疫的胜利贡献更多的力量。作为“离病毒最近的人”,PCR实验室里的每一名检验师都是在“刀尖”上的“防疫尖兵”,而张中林是“防疫尖兵”中的“钉子户”。

迎难而上,敢于突破自己

     “2020年初疫情最开始的时候,情况非常困难,检验能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张中林回忆,当时核酸检测设备、人员不足的状况十分突出,科室的党员们积极响应号召,分批培训核酸检测技术,自己也积极参与其中,最终成为医院首批持有PCR上岗证专业技术人员之一。

      医院获得新冠核酸检测资质授权,完成城市核酸检测基地建设后,PCR实验室出现人员短缺的情况,张中林作为党员,第一时间报名坚守在实验室,面对提取间30多度的高温,衣服早已经被汗水浸透,身穿防护服24小时昼夜奋战进行核酸检测,每天几千份密接与次密接等高危人群的标本源源不断的送到实验室,他和队友突破身体极限,平均每天睡眠4小时,“实验室里没有白天和黑夜,只有白炽灯和紫外灯的交替轮换,灯光下是一双双通红的眼睛,呼吸不畅、鼻梁压痛、眼睛雾蒙、通宵达旦成为了日常。”正是因为像张中林这样的“防疫尖兵”身穿防护服在高温下不吃不喝不入厕8小时共检测5000余份样本,突破了检测量新高,为疫情防控做出了积极贡献。

勇于担当,尽职尽责践初心

      核酸检测需要大量的手工操作,核酸的提取和加样更需要高度精神集中,拧开标本采集管的动作要轻柔,加样本时要格外仔细,在整个过程中,要相互配合,相互监督,以防出错。平均每人每天要拧标本采集管瓶盖4000多次,加完一批样本,手脱皮、颈椎和手臂酸疼难忍,但为了能保证快速出具检测结果,让病人满意,张中林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常态化疫情防控时期,PCR实验室检测人员要完成数千份的样本检测,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防护服不必要的耗费,张中林的秘诀是尽量减少进食喝水,这样可以不用上厕所,节约物资也节省时间,但一天的工作结束时,他内层的衣服已经被汗浸湿。高强度、长时间的工作,让张中林在几次下班后出现了头晕眼花、手抽筋等症状,但他顾不上身体上的疲劳,面对病毒,他选择无所畏惧,挺身而出,舍小家为大家。

义无反顾,每次都选择坚守

    “作为党员,这个时候就要冲得上去!”此次成都市出现新冠肺炎本土病例后,张中林把家安在了科室,随叫随到。核酸检测不同于其他检验项目,从灭活到核酸提取、扩增,再到检测分析、出报告,每一分每一秒,检验师们都在不停地工作,不仅注意力要高度集中,还时刻面临着感染的风险。无论是去年年初的疫情,还是岁末的“保卫战”,张中林都坚守在PCR实验室,熟练掌握核酸检测所有流程,这次也不例外,他第一时间申请放弃休息,自愿加班,穿上防护服便一心专注于一个又一个的检测试管,即使衣服早已湿透,护目镜布满水珠,不吃不喝超过10个小时,他和“核酸检测小分队”始终坚持在工作岗位上,为疫情防控提供强有力的诊断依据和技术支撑。

       正是有了无数个像“张中林”这样的检验体人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勇担使命,冲锋在前,用专业的技术和顽强的斗志昼夜不停地病毒近距离“过招”,才确保了核酸检测结果的迅速和准确,为精准防控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为郫都百姓的健康提供了坚强的保障。(黄明星、医师报陈远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