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健康科普

石应康执掌华西医院20年至全球最大 今卸任

点击数:11659│更新时间:2013-01-23 08:15:37│【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石应康执掌华西医院20年至全球最大 今卸任
 

  [提要]:作为有近8000名医护人员和超过17万人次/日门急诊量的大医院的管理者,石应康不止要给患者希望,还要给医生们希望。石应康有自己的梦想,这梦想就是让中国普通的老百姓看得起病、治得好病。过去的20年,他一步一步靠近着自己的目标。

掌舵华西医院 20  公立医院任期最长院长石应康卸任
带领华西医院成为世界上最大单体医院,他给自己打“95


石应康

   1982年于四川省医学院获硕士学位,1990年至1991年赴美做访问学者。1988年、1992年两次破格晋升副高、正高职称。1993年底开始担任华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院长职务。
开栏语
  人是历史的刻度,立报18载,华西都市报一如既往关注那些推动历史进步及对我们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人,向推动历史进程的人物致敬。我们相信,走近这些有影响力的人,与这些有影响力的人对话,可透过他们的人格风貌、命运遭际,读懂这个社会,读懂这个时代。一语中的
  医改方案不能就像空中楼阁,落不了地,雾里看花,下面的人不懂怎么实施。医改方案应该明确公益性的含义,到底什么才叫公益性,如果是老百姓看病都不花钱,这永远无法实现。 ——石应康
@
华西都市报:
  自1892年,在四川成都四圣祠北街12号,加拿大      (O.L. Kilborn)建起一个小诊所,120年间,以这个小诊所为起点,壮大成世界上最大的单体医院。在这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中,有一个人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就是刚卸任的华西医院院长石应康。
  昨天下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召开全院干部会,宣布了医院新的书记、院长任命。医院原党委书记郑尚维、院长石应康在领导四川华西医院快速发展20年后,给大家交出了一份辉煌的答卷。
  在一个多世纪的光阴中,华西医院共经历了十二任院长的轮替,石应康执掌华西20年,成为中国公立医院任期最长的院长。昨天的会议上,石应康最后一次以院长的身份发表演讲,还是那么洒脱,不带讲稿,胸有成竹……
一个预言    奶奶说他走得最远
  1991年,石应康的奶奶颇有预见性地对他说:“你将是你兄弟姐妹中事业走得最远的一个。
  这两天,一直在开会,这么大一个医院,总有很多事情交代不完。见到记者,刚刚在办公室小眯了一会儿的石应康,整理好领带,从抽屉里找出华西医院的院徽,认真地戴在衣服上。
  石应康祖籍福建,一说话却是浓浓的重庆音。他出生于医学世家,父亲石美森是中国著名儿科专家,原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学院创始人兼院长,母亲是著名妇产科专家,伯父石美鑫是复旦大学中山医院著名的老一辈胸心外科专家。
  1991年秋天,结束在美国的访问学习,石应康落户华西医科大学的第一附属医院(现在的华西医院)心血管外科,正式开始了在母校的职业医生生涯。
  那一年,石应康的奶奶颇有预见性地对他说:“你将是你兄弟姐妹中事业走得最远的一个。现在看来,老人家当年颇有些预见性。
一个跳跃    科室主任直升院长
  院长打算让他做院长办公室主任。那时我年轻气盛,跟当时的老校长说,要当就当院长。
  落户华西医院的石应康正朝着自己的理想一步步前进,但也不断地遇到阻力和困难。很多人对他的热情不理解,认为他想出风头,护士不愿意加班,麻醉医师也不愿配合。他协助导师筹建胸心外科监护室,因为吃大锅饭,喊谁都不动,石应康只能自己去买建材,小到装电灯泡,也得自己干。
  虽然奶奶预见到了石应康的事业之路,但她或许没想到,自己的孙子只用了两年时间,就完成了从住院医生到院长的全过程。
  1992年,石应康被破格晋升为教授,同时出任该院胸心血管外科主任;1993年春,他又被选为博士生导师,同年底任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院长。如何在两年之内从科主任当上了院长,石应康从不回避这个问题。
  当时医院的发展遇到了瓶颈,学校决定重新组建医院领导班子。石应康说,院长最后找到了他,打算让他做院长办公室主任,进入医院领导班子。那时我年轻气盛,跟当时的老校长说,要当就当院长。石应康不但将了老院长一军,还指名要昔日的大学同学郑尚维当书记。
  1993年,43岁的石应康从科室主任直接晋升为院长,在一片争议声中,成为当时中国最年轻的三甲医院当家掌门人。
一个印象   出手既阔绰又抠门
  石应康甚至发明了空调内网清洗的“21步工作法,测算出清洗一个内网的标准时间为5.37分钟。
  上任后的石应康重金招贤,破纪录地拿了500万元给从日本引进回来的魏于全教授组建肿瘤生物治疗研究中心。
  魏于全说:一下拿了500万,我打电话告诉日本同行,他们都不敢相信。当时华西医院有2500名职工,人均每月奖金100元,为了凑这500万大家20个月不发奖金,支持魏于全教授建实验室。七年后,魏于全成为华西医院50年来第一位自己培养的中科院院士。
  在支持科研等方面出手阔绰,在其他一些地方,石应康却是个十足抠门的人。
  很多医院不停新建医院,但每一个机构出来以后,会有内耗,管理成本比较高。于是我们就一门心思把一家医院做大。在管理上整合节约成本,甚至晨会上的鲜花也换成了假花。石应康说。
  石应康甚至发明了空调内网清洗的“21步工作法,测算清洗一个内网所需的标准工作时间为5.37分钟。有员工笑称,石院长的节俭已经到了抠门的地步。
他的愿望    大医院不吝啬 无围墙
  在过去的八年里,石应康都在考虑一个问题:打破医院围墙
  2001年开始,我们走出医院,去帮助下面的医院提高技能和管理。2005年明确了战略规划,就是建立一个区域内的城乡一体的健康维持网络。以前是出门教学,现在是通过网络教学。华西医院现在有200多家网络远程教学点,包括西部13个省、市、自治区,每年有48万人次通过网络来培训学习。他说。
  石应康认为,比如胰腺癌、胆管癌,如果基层医院更能识别出这样的病,会及时把病人送到华西救治。而这样的疾病早10天发现早手术,结果是不一样的。石应康说,大医院不要吝啬,要带动下面的小医院提升技术,反正都是对老百姓好。
对话    卸任后梳理并分享20年的经验
  华西都市报:用20年把华西医院缔造成全球最大,你给自己怎样的评价?
  石应康:我觉得我还是给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比较大的贡献。我把华西从盆地带到了海洋。我给团队带来了光明的前景和奋斗的方向。如果是百分制,我给自己打95分。
  华西都市报:卸任后如何看待大家对您的评价?
  石应康:改革总是会引起既得利益者的不满和别人的非议,这一点我很清楚,但评价是留给历史的。
  华西都市报:卸任后的工作重心是什么?
  石应康:我还是做了很多创新的事,但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去做。一个是医院管理研究所,把我自己这20年的经验梳理一下,让更多的医院分享。
  第二个是转换医学和技术转移中心,把大专院校和企业的资源整合起来。这些事情我已经做了一段时间了。
记者手记    嗯,他值“95
  曾经看到一本关于梅奥诊所的书,他的首席执行官柯迪斯讲了一个小故事,是被患者家属15年后表达感谢的经历。他说医生是工程师,又是艺术家,作为艺术家的部分,医生理解患者何时需要一个温暖的微笑、鼓励的话语,或是一个真诚的拥抱,让每一位患者感到温暖、舒适、安全和希望。
  而作为有近8000名医护人员和超过17万人次/日门急诊量的大医院的管理者,石应康不止要给患者希望,还要给医生们希望。
  石应康有自己的梦想,这梦想就是让中国普通的老百姓看得起病、治得好病。过去的20年,他一步一步靠近着自己的目标。
  我私下问过不少医护工作者:石院长给自己打95分,你们觉得呢?
  嗯,他值这个分数。这是我得到的回答。

   

  [提要]:作为有近8000名医护人员和超过17万人次/日门急诊量的大医院的管理者,石应康不止要给患者希望,还要给医生们希望。石应康有自己的梦想,这梦想就是让中国普通的老百姓看得起病、治得好病。过去的20年,他一步一步靠近着自己的目标。

掌舵华西医院 20  公立医院任期最长院长石应康卸任
带领华西医院成为世界上最大单体医院,他给自己打“95


石应康

   1982年于四川省医学院获硕士学位,1990年至1991年赴美做访问学者。1988年、1992年两次破格晋升副高、正高职称。1993年底开始担任华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院长职务。
开栏语
  人是历史的刻度,立报18载,华西都市报一如既往关注那些推动历史进步及对我们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人,向推动历史进程的人物致敬。我们相信,走近这些有影响力的人,与这些有影响力的人对话,可透过他们的人格风貌、命运遭际,读懂这个社会,读懂这个时代。一语中的
  医改方案不能就像空中楼阁,落不了地,雾里看花,下面的人不懂怎么实施。医改方案应该明确公益性的含义,到底什么才叫公益性,如果是老百姓看病都不花钱,这永远无法实现。 ——石应康
@
华西都市报:
  自1892年,在四川成都四圣祠北街12号,加拿大      (O.L. Kilborn)建起一个小诊所,120年间,以这个小诊所为起点,壮大成世界上最大的单体医院。在这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中,有一个人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就是刚卸任的华西医院院长石应康。
  昨天下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召开全院干部会,宣布了医院新的书记、院长任命。医院原党委书记郑尚维、院长石应康在领导四川华西医院快速发展20年后,给大家交出了一份辉煌的答卷。
  在一个多世纪的光阴中,华西医院共经历了十二任院长的轮替,石应康执掌华西20年,成为中国公立医院任期最长的院长。昨天的会议上,石应康最后一次以院长的身份发表演讲,还是那么洒脱,不带讲稿,胸有成竹……
一个预言    奶奶说他走得最远
  1991年,石应康的奶奶颇有预见性地对他说:“你将是你兄弟姐妹中事业走得最远的一个。
  这两天,一直在开会,这么大一个医院,总有很多事情交代不完。见到记者,刚刚在办公室小眯了一会儿的石应康,整理好领带,从抽屉里找出华西医院的院徽,认真地戴在衣服上。
  石应康祖籍福建,一说话却是浓浓的重庆音。他出生于医学世家,父亲石美森是中国著名儿科专家,原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学院创始人兼院长,母亲是著名妇产科专家,伯父石美鑫是复旦大学中山医院著名的老一辈胸心外科专家。
  1991年秋天,结束在美国的访问学习,石应康落户华西医科大学的第一附属医院(现在的华西医院)心血管外科,正式开始了在母校的职业医生生涯。
  那一年,石应康的奶奶颇有预见性地对他说:“你将是你兄弟姐妹中事业走得最远的一个。现在看来,老人家当年颇有些预见性。
一个跳跃    科室主任直升院长
  院长打算让他做院长办公室主任。那时我年轻气盛,跟当时的老校长说,要当就当院长。
  落户华西医院的石应康正朝着自己的理想一步步前进,但也不断地遇到阻力和困难。很多人对他的热情不理解,认为他想出风头,护士不愿意加班,麻醉医师也不愿配合。他协助导师筹建胸心外科监护室,因为吃大锅饭,喊谁都不动,石应康只能自己去买建材,小到装电灯泡,也得自己干。
  虽然奶奶预见到了石应康的事业之路,但她或许没想到,自己的孙子只用了两年时间,就完成了从住院医生到院长的全过程。
  1992年,石应康被破格晋升为教授,同时出任该院胸心血管外科主任;1993年春,他又被选为博士生导师,同年底任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院长。如何在两年之内从科主任当上了院长,石应康从不回避这个问题。
  当时医院的发展遇到了瓶颈,学校决定重新组建医院领导班子。石应康说,院长最后找到了他,打算让他做院长办公室主任,进入医院领导班子。那时我年轻气盛,跟当时的老校长说,要当就当院长。石应康不但将了老院长一军,还指名要昔日的大学同学郑尚维当书记。
  1993年,43岁的石应康从科室主任直接晋升为院长,在一片争议声中,成为当时中国最年轻的三甲医院当家掌门人。
一个印象   出手既阔绰又抠门
  石应康甚至发明了空调内网清洗的“21步工作法,测算出清洗一个内网的标准时间为5.37分钟。
  上任后的石应康重金招贤,破纪录地拿了500万元给从日本引进回来的魏于全教授组建肿瘤生物治疗研究中心。
  魏于全说:一下拿了500万,我打电话告诉日本同行,他们都不敢相信。当时华西医院有2500名职工,人均每月奖金100元,为了凑这500万大家20个月不发奖金,支持魏于全教授建实验室。七年后,魏于全成为华西医院50年来第一位自己培养的中科院院士。
  在支持科研等方面出手阔绰,在其他一些地方,石应康却是个十足抠门的人。
  很多医院不停新建医院,但每一个机构出来以后,会有内耗,管理成本比较高。于是我们就一门心思把一家医院做大。在管理上整合节约成本,甚至晨会上的鲜花也换成了假花。石应康说。
  石应康甚至发明了空调内网清洗的“21步工作法,测算清洗一个内网所需的标准工作时间为5.37分钟。有员工笑称,石院长的节俭已经到了抠门的地步。
他的愿望    大医院不吝啬 无围墙
  在过去的八年里,石应康都在考虑一个问题:打破医院围墙
  2001年开始,我们走出医院,去帮助下面的医院提高技能和管理。2005年明确了战略规划,就是建立一个区域内的城乡一体的健康维持网络。以前是出门教学,现在是通过网络教学。华西医院现在有200多家网络远程教学点,包括西部13个省、市、自治区,每年有48万人次通过网络来培训学习。他说。
  石应康认为,比如胰腺癌、胆管癌,如果基层医院更能识别出这样的病,会及时把病人送到华西救治。而这样的疾病早10天发现早手术,结果是不一样的。石应康说,大医院不要吝啬,要带动下面的小医院提升技术,反正都是对老百姓好。
对话    卸任后梳理并分享20年的经验
  华西都市报:用20年把华西医院缔造成全球最大,你给自己怎样的评价?
  石应康:我觉得我还是给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比较大的贡献。我把华西从盆地带到了海洋。我给团队带来了光明的前景和奋斗的方向。如果是百分制,我给自己打95分。
  华西都市报:卸任后如何看待大家对您的评价?
  石应康:改革总是会引起既得利益者的不满和别人的非议,这一点我很清楚,但评价是留给历史的。
  华西都市报:卸任后的工作重心是什么?
  石应康:我还是做了很多创新的事,但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去做。一个是医院管理研究所,把我自己这20年的经验梳理一下,让更多的医院分享。
  第二个是转换医学和技术转移中心,把大专院校和企业的资源整合起来。这些事情我已经做了一段时间了。
记者手记    嗯,他值“95
  曾经看到一本关于梅奥诊所的书,他的首席执行官柯迪斯讲了一个小故事,是被患者家属15年后表达感谢的经历。他说医生是工程师,又是艺术家,作为艺术家的部分,医生理解患者何时需要一个温暖的微笑、鼓励的话语,或是一个真诚的拥抱,让每一位患者感到温暖、舒适、安全和希望。
  而作为有近8000名医护人员和超过17万人次/日门急诊量的大医院的管理者,石应康不止要给患者希望,还要给医生们希望。
  石应康有自己的梦想,这梦想就是让中国普通的老百姓看得起病、治得好病。过去的20年,他一步一步靠近着自己的目标。
  我私下问过不少医护工作者:石院长给自己打95分,你们觉得呢?
  嗯,他值这个分数。这是我得到的回答。

 

  [提要]:作为有近8000名医护人员和超过17万人次/日门急诊量的大医院的管理者,石应康不止要给患者希望,还要给医生们希望。石应康有自己的梦想,这梦想就是让中国普通的老百姓看得起病、治得好病。过去的20年,他一步一步靠近着自己的目标。

掌舵华西医院 20  公立医院任期最长院长石应康卸任
带领华西医院成为世界上最大单体医院,他给自己打“95


石应康

   1982年于四川省医学院获硕士学位,1990年至1991年赴美做访问学者。1988年、1992年两次破格晋升副高、正高职称。1993年底开始担任华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院长职务。
开栏语
  人是历史的刻度,立报18载,华西都市报一如既往关注那些推动历史进步及对我们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人,向推动历史进程的人物致敬。我们相信,走近这些有影响力的人,与这些有影响力的人对话,可透过他们的人格风貌、命运遭际,读懂这个社会,读懂这个时代。一语中的
  医改方案不能就像空中楼阁,落不了地,雾里看花,下面的人不懂怎么实施。医改方案应该明确公益性的含义,到底什么才叫公益性,如果是老百姓看病都不花钱,这永远无法实现。 ——石应康
@
华西都市报:
  自1892年,在四川成都四圣祠北街12号,加拿大      (O.L. Kilborn)建起一个小诊所,120年间,以这个小诊所为起点,壮大成世界上最大的单体医院。在这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中,有一个人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就是刚卸任的华西医院院长石应康。
  昨天下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召开全院干部会,宣布了医院新的书记、院长任命。医院原党委书记郑尚维、院长石应康在领导四川华西医院快速发展20年后,给大家交出了一份辉煌的答卷。
  在一个多世纪的光阴中,华西医院共经历了十二任院长的轮替,石应康执掌华西20年,成为中国公立医院任期最长的院长。昨天的会议上,石应康最后一次以院长的身份发表演讲,还是那么洒脱,不带讲稿,胸有成竹……
一个预言    奶奶说他走得最远
  1991年,石应康的奶奶颇有预见性地对他说:“你将是你兄弟姐妹中事业走得最远的一个。
  这两天,一直在开会,这么大一个医院,总有很多事情交代不完。见到记者,刚刚在办公室小眯了一会儿的石应康,整理好领带,从抽屉里找出华西医院的院徽,认真地戴在衣服上。
  石应康祖籍福建,一说话却是浓浓的重庆音。他出生于医学世家,父亲石美森是中国著名儿科专家,原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学院创始人兼院长,母亲是著名妇产科专家,伯父石美鑫是复旦大学中山医院著名的老一辈胸心外科专家。
  1991年秋天,结束在美国的访问学习,石应康落户华西医科大学的第一附属医院(现在的华西医院)心血管外科,正式开始了在母校的职业医生生涯。
  那一年,石应康的奶奶颇有预见性地对他说:“你将是你兄弟姐妹中事业走得最远的一个。现在看来,老人家当年颇有些预见性。
一个跳跃    科室主任直升院长
  院长打算让他做院长办公室主任。那时我年轻气盛,跟当时的老校长说,要当就当院长。
  落户华西医院的石应康正朝着自己的理想一步步前进,但也不断地遇到阻力和困难。很多人对他的热情不理解,认为他想出风头,护士不愿意加班,麻醉医师也不愿配合。他协助导师筹建胸心外科监护室,因为吃大锅饭,喊谁都不动,石应康只能自己去买建材,小到装电灯泡,也得自己干。
  虽然奶奶预见到了石应康的事业之路,但她或许没想到,自己的孙子只用了两年时间,就完成了从住院医生到院长的全过程。
  1992年,石应康被破格晋升为教授,同时出任该院胸心血管外科主任;1993年春,他又被选为博士生导师,同年底任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院长。如何在两年之内从科主任当上了院长,石应康从不回避这个问题。
  当时医院的发展遇到了瓶颈,学校决定重新组建医院领导班子。石应康说,院长最后找到了他,打算让他做院长办公室主任,进入医院领导班子。那时我年轻气盛,跟当时的老校长说,要当就当院长。石应康不但将了老院长一军,还指名要昔日的大学同学郑尚维当书记。
  1993年,43岁的石应康从科室主任直接晋升为院长,在一片争议声中,成为当时中国最年轻的三甲医院当家掌门人。
一个印象   出手既阔绰又抠门
  石应康甚至发明了空调内网清洗的“21步工作法,测算出清洗一个内网的标准时间为5.37分钟。
  上任后的石应康重金招贤,破纪录地拿了500万元给从日本引进回来的魏于全教授组建肿瘤生物治疗研究中心。
  魏于全说:一下拿了500万,我打电话告诉日本同行,他们都不敢相信。当时华西医院有2500名职工,人均每月奖金100元,为了凑这500万大家20个月不发奖金,支持魏于全教授建实验室。七年后,魏于全成为华西医院50年来第一位自己培养的中科院院士。
  在支持科研等方面出手阔绰,在其他一些地方,石应康却是个十足抠门的人。
  很多医院不停新建医院,但每一个机构出来以后,会有内耗,管理成本比较高。于是我们就一门心思把一家医院做大。在管理上整合节约成本,甚至晨会上的鲜花也换成了假花。石应康说。
  石应康甚至发明了空调内网清洗的“21步工作法,测算清洗一个内网所需的标准工作时间为5.37分钟。有员工笑称,石院长的节俭已经到了抠门的地步。
他的愿望    大医院不吝啬 无围墙
  在过去的八年里,石应康都在考虑一个问题:打破医院围墙
  2001年开始,我们走出医院,去帮助下面的医院提高技能和管理。2005年明确了战略规划,就是建立一个区域内的城乡一体的健康维持网络。以前是出门教学,现在是通过网络教学。华西医院现在有200多家网络远程教学点,包括西部13个省、市、自治区,每年有48万人次通过网络来培训学习。他说。
  石应康认为,比如胰腺癌、胆管癌,如果基层医院更能识别出这样的病,会及时把病人送到华西救治。而这样的疾病早10天发现早手术,结果是不一样的。石应康说,大医院不要吝啬,要带动下面的小医院提升技术,反正都是对老百姓好。
对话    卸任后梳理并分享20年的经验
  华西都市报:用20年把华西医院缔造成全球最大,你给自己怎样的评价?
  石应康:我觉得我还是给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比较大的贡献。我把华西从盆地带到了海洋。我给团队带来了光明的前景和奋斗的方向。如果是百分制,我给自己打95分。
  华西都市报:卸任后如何看待大家对您的评价?
  石应康:改革总是会引起既得利益者的不满和别人的非议,这一点我很清楚,但评价是留给历史的。
  华西都市报:卸任后的工作重心是什么?
  石应康:我还是做了很多创新的事,但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去做。一个是医院管理研究所,把我自己这20年的经验梳理一下,让更多的医院分享。
  第二个是转换医学和技术转移中心,把大专院校和企业的资源整合起来。这些事情我已经做了一段时间了。
记者手记    嗯,他值“95
  曾经看到一本关于梅奥诊所的书,他的首席执行官柯迪斯讲了一个小故事,是被患者家属15年后表达感谢的经历。他说医生是工程师,又是艺术家,作为艺术家的部分,医生理解患者何时需要一个温暖的微笑、鼓励的话语,或是一个真诚的拥抱,让每一位患者感到温暖、舒适、安全和希望。
  而作为有近8000名医护人员和超过17万人次/日门急诊量的大医院的管理者,石应康不止要给患者希望,还要给医生们希望。
  石应康有自己的梦想,这梦想就是让中国普通的老百姓看得起病、治得好病。过去的20年,他一步一步靠近着自己的目标。
  我私下问过不少医护工作者:石院长给自己打95分,你们觉得呢?
  嗯,他值这个分数。这是我得到的回答。

   

  [提要]:作为有近8000名医护人员和超过17万人次/日门急诊量的大医院的管理者,石应康不止要给患者希望,还要给医生们希望。石应康有自己的梦想,这梦想就是让中国普通的老百姓看得起病、治得好病。过去的20年,他一步一步靠近着自己的目标。

掌舵华西医院 20  公立医院任期最长院长石应康卸任
带领华西医院成为世界上最大单体医院,他给自己打“95


石应康

   1982年于四川省医学院获硕士学位,1990年至1991年赴美做访问学者。1988年、1992年两次破格晋升副高、正高职称。1993年底开始担任华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院长职务。
开栏语
  人是历史的刻度,立报18载,华西都市报一如既往关注那些推动历史进步及对我们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人,向推动历史进程的人物致敬。我们相信,走近这些有影响力的人,与这些有影响力的人对话,可透过他们的人格风貌、命运遭际,读懂这个社会,读懂这个时代。一语中的
  医改方案不能就像空中楼阁,落不了地,雾里看花,下面的人不懂怎么实施。医改方案应该明确公益性的含义,到底什么才叫公益性,如果是老百姓看病都不花钱,这永远无法实现。 ——石应康
@
华西都市报:
  自1892年,在四川成都四圣祠北街12号,加拿大      (O.L. Kilborn)建起一个小诊所,120年间,以这个小诊所为起点,壮大成世界上最大的单体医院。在这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中,有一个人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就是刚卸任的华西医院院长石应康。
  昨天下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召开全院干部会,宣布了医院新的书记、院长任命。医院原党委书记郑尚维、院长石应康在领导四川华西医院快速发展20年后,给大家交出了一份辉煌的答卷。
  在一个多世纪的光阴中,华西医院共经历了十二任院长的轮替,石应康执掌华西20年,成为中国公立医院任期最长的院长。昨天的会议上,石应康最后一次以院长的身份发表演讲,还是那么洒脱,不带讲稿,胸有成竹……
一个预言    奶奶说他走得最远
  1991年,石应康的奶奶颇有预见性地对他说:“你将是你兄弟姐妹中事业走得最远的一个。
  这两天,一直在开会,这么大一个医院,总有很多事情交代不完。见到记者,刚刚在办公室小眯了一会儿的石应康,整理好领带,从抽屉里找出华西医院的院徽,认真地戴在衣服上。
  石应康祖籍福建,一说话却是浓浓的重庆音。他出生于医学世家,父亲石美森是中国著名儿科专家,原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学院创始人兼院长,母亲是著名妇产科专家,伯父石美鑫是复旦大学中山医院著名的老一辈胸心外科专家。
  1991年秋天,结束在美国的访问学习,石应康落户华西医科大学的第一附属医院(现在的华西医院)心血管外科,正式开始了在母校的职业医生生涯。
  那一年,石应康的奶奶颇有预见性地对他说:“你将是你兄弟姐妹中事业走得最远的一个。现在看来,老人家当年颇有些预见性。
一个跳跃    科室主任直升院长
  院长打算让他做院长办公室主任。那时我年轻气盛,跟当时的老校长说,要当就当院长。
  落户华西医院的石应康正朝着自己的理想一步步前进,但也不断地遇到阻力和困难。很多人对他的热情不理解,认为他想出风头,护士不愿意加班,麻醉医师也不愿配合。他协助导师筹建胸心外科监护室,因为吃大锅饭,喊谁都不动,石应康只能自己去买建材,小到装电灯泡,也得自己干。
  虽然奶奶预见到了石应康的事业之路,但她或许没想到,自己的孙子只用了两年时间,就完成了从住院医生到院长的全过程。
  1992年,石应康被破格晋升为教授,同时出任该院胸心血管外科主任;1993年春,他又被选为博士生导师,同年底任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院长。如何在两年之内从科主任当上了院长,石应康从不回避这个问题。
  当时医院的发展遇到了瓶颈,学校决定重新组建医院领导班子。石应康说,院长最后找到了他,打算让他做院长办公室主任,进入医院领导班子。那时我年轻气盛,跟当时的老校长说,要当就当院长。石应康不但将了老院长一军,还指名要昔日的大学同学郑尚维当书记。
  1993年,43岁的石应康从科室主任直接晋升为院长,在一片争议声中,成为当时中国最年轻的三甲医院当家掌门人。
一个印象   出手既阔绰又抠门
  石应康甚至发明了空调内网清洗的“21步工作法,测算出清洗一个内网的标准时间为5.37分钟。
  上任后的石应康重金招贤,破纪录地拿了500万元给从日本引进回来的魏于全教授组建肿瘤生物治疗研究中心。
  魏于全说:一下拿了500万,我打电话告诉日本同行,他们都不敢相信。当时华西医院有2500名职工,人均每月奖金100元,为了凑这500万大家20个月不发奖金,支持魏于全教授建实验室。七年后,魏于全成为华西医院50年来第一位自己培养的中科院院士。
  在支持科研等方面出手阔绰,在其他一些地方,石应康却是个十足抠门的人。
  很多医院不停新建医院,但每一个机构出来以后,会有内耗,管理成本比较高。于是我们就一门心思把一家医院做大。在管理上整合节约成本,甚至晨会上的鲜花也换成了假花。石应康说。
  石应康甚至发明了空调内网清洗的“21步工作法,测算清洗一个内网所需的标准工作时间为5.37分钟。有员工笑称,石院长的节俭已经到了抠门的地步。
他的愿望    大医院不吝啬 无围墙
  在过去的八年里,石应康都在考虑一个问题:打破医院围墙
  2001年开始,我们走出医院,去帮助下面的医院提高技能和管理。2005年明确了战略规划,就是建立一个区域内的城乡一体的健康维持网络。以前是出门教学,现在是通过网络教学。华西医院现在有200多家网络远程教学点,包括西部13个省、市、自治区,每年有48万人次通过网络来培训学习。他说。
  石应康认为,比如胰腺癌、胆管癌,如果基层医院更能识别出这样的病,会及时把病人送到华西救治。而这样的疾病早10天发现早手术,结果是不一样的。石应康说,大医院不要吝啬,要带动下面的小医院提升技术,反正都是对老百姓好。
对话    卸任后梳理并分享20年的经验
  华西都市报:用20年把华西医院缔造成全球最大,你给自己怎样的评价?
  石应康:我觉得我还是给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比较大的贡献。我把华西从盆地带到了海洋。我给团队带来了光明的前景和奋斗的方向。如果是百分制,我给自己打95分。
  华西都市报:卸任后如何看待大家对您的评价?
  石应康:改革总是会引起既得利益者的不满和别人的非议,这一点我很清楚,但评价是留给历史的。
  华西都市报:卸任后的工作重心是什么?
  石应康:我还是做了很多创新的事,但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去做。一个是医院管理研究所,把我自己这20年的经验梳理一下,让更多的医院分享。
  第二个是转换医学和技术转移中心,把大专院校和企业的资源整合起来。这些事情我已经做了一段时间了。
记者手记    嗯,他值“95
  曾经看到一本关于梅奥诊所的书,他的首席执行官柯迪斯讲了一个小故事,是被患者家属15年后表达感谢的经历。他说医生是工程师,又是艺术家,作为艺术家的部分,医生理解患者何时需要一个温暖的微笑、鼓励的话语,或是一个真诚的拥抱,让每一位患者感到温暖、舒适、安全和希望。
  而作为有近8000名医护人员和超过17万人次/日门急诊量的大医院的管理者,石应康不止要给患者希望,还要给医生们希望。
  石应康有自己的梦想,这梦想就是让中国普通的老百姓看得起病、治得好病。过去的20年,他一步一步靠近着自己的目标。
  我私下问过不少医护工作者:石院长给自己打95分,你们觉得呢?
  嗯,他值这个分数。这是我得到的回答。

 

  [提要]:作为有近8000名医护人员和超过17万人次/日门急诊量的大医院的管理者,石应康不止要给患者希望,还要给医生们希望。石应康有自己的梦想,这梦想就是让中国普通的老百姓看得起病、治得好病。过去的20年,他一步一步靠近着自己的目标。

掌舵华西医院 20  公立医院任期最长院长石应康卸任
带领华西医院成为世界上最大单体医院,他给自己打“95


石应康

   1982年于四川省医学院获硕士学位,1990年至1991年赴美做访问学者。1988年、1992年两次破格晋升副高、正高职称。1993年底开始担任华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院长职务。
开栏语
  人是历史的刻度,立报18载,华西都市报一如既往关注那些推动历史进步及对我们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人,向推动历史进程的人物致敬。我们相信,走近这些有影响力的人,与这些有影响力的人对话,可透过他们的人格风貌、命运遭际,读懂这个社会,读懂这个时代。一语中的
  医改方案不能就像空中楼阁,落不了地,雾里看花,下面的人不懂怎么实施。医改方案应该明确公益性的含义,到底什么才叫公益性,如果是老百姓看病都不花钱,这永远无法实现。 ——石应康
@
华西都市报:
  自1892年,在四川成都四圣祠北街12号,加拿大      (O.L. Kilborn)建起一个小诊所,120年间,以这个小诊所为起点,壮大成世界上最大的单体医院。在这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中,有一个人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就是刚卸任的华西医院院长石应康。
  昨天下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召开全院干部会,宣布了医院新的书记、院长任命。医院原党委书记郑尚维、院长石应康在领导四川华西医院快速发展20年后,给大家交出了一份辉煌的答卷。
  在一个多世纪的光阴中,华西医院共经历了十二任院长的轮替,石应康执掌华西20年,成为中国公立医院任期最长的院长。昨天的会议上,石应康最后一次以院长的身份发表演讲,还是那么洒脱,不带讲稿,胸有成竹……
一个预言    奶奶说他走得最远
  1991年,石应康的奶奶颇有预见性地对他说:“你将是你兄弟姐妹中事业走得最远的一个。
  这两天,一直在开会,这么大一个医院,总有很多事情交代不完。见到记者,刚刚在办公室小眯了一会儿的石应康,整理好领带,从抽屉里找出华西医院的院徽,认真地戴在衣服上。
  石应康祖籍福建,一说话却是浓浓的重庆音。他出生于医学世家,父亲石美森是中国著名儿科专家,原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学院创始人兼院长,母亲是著名妇产科专家,伯父石美鑫是复旦大学中山医院著名的老一辈胸心外科专家。
  1991年秋天,结束在美国的访问学习,石应康落户华西医科大学的第一附属医院(现在的华西医院)心血管外科,正式开始了在母校的职业医生生涯。
  那一年,石应康的奶奶颇有预见性地对他说:“你将是你兄弟姐妹中事业走得最远的一个。现在看来,老人家当年颇有些预见性。
一个跳跃    科室主任直升院长
  院长打算让他做院长办公室主任。那时我年轻气盛,跟当时的老校长说,要当就当院长。
  落户华西医院的石应康正朝着自己的理想一步步前进,但也不断地遇到阻力和困难。很多人对他的热情不理解,认为他想出风头,护士不愿意加班,麻醉医师也不愿配合。他协助导师筹建胸心外科监护室,因为吃大锅饭,喊谁都不动,石应康只能自己去买建材,小到装电灯泡,也得自己干。
  虽然奶奶预见到了石应康的事业之路,但她或许没想到,自己的孙子只用了两年时间,就完成了从住院医生到院长的全过程。
  1992年,石应康被破格晋升为教授,同时出任该院胸心血管外科主任;1993年春,他又被选为博士生导师,同年底任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院长。如何在两年之内从科主任当上了院长,石应康从不回避这个问题。
  当时医院的发展遇到了瓶颈,学校决定重新组建医院领导班子。石应康说,院长最后找到了他,打算让他做院长办公室主任,进入医院领导班子。那时我年轻气盛,跟当时的老校长说,要当就当院长。石应康不但将了老院长一军,还指名要昔日的大学同学郑尚维当书记。
  1993年,43岁的石应康从科室主任直接晋升为院长,在一片争议声中,成为当时中国最年轻的三甲医院当家掌门人。
一个印象   出手既阔绰又抠门
  石应康甚至发明了空调内网清洗的“21步工作法,测算出清洗一个内网的标准时间为5.37分钟。
  上任后的石应康重金招贤,破纪录地拿了500万元给从日本引进回来的魏于全教授组建肿瘤生物治疗研究中心。
  魏于全说:一下拿了500万,我打电话告诉日本同行,他们都不敢相信。当时华西医院有2500名职工,人均每月奖金100元,为了凑这500万大家20个月不发奖金,支持魏于全教授建实验室。七年后,魏于全成为华西医院50年来第一位自己培养的中科院院士。
  在支持科研等方面出手阔绰,在其他一些地方,石应康却是个十足抠门的人。
  很多医院不停新建医院,但每一个机构出来以后,会有内耗,管理成本比较高。于是我们就一门心思把一家医院做大。在管理上整合节约成本,甚至晨会上的鲜花也换成了假花。石应康说。
  石应康甚至发明了空调内网清洗的“21步工作法,测算清洗一个内网所需的标准工作时间为5.37分钟。有员工笑称,石院长的节俭已经到了抠门的地步。
他的愿望    大医院不吝啬 无围墙
  在过去的八年里,石应康都在考虑一个问题:打破医院围墙
  2001年开始,我们走出医院,去帮助下面的医院提高技能和管理。2005年明确了战略规划,就是建立一个区域内的城乡一体的健康维持网络。以前是出门教学,现在是通过网络教学。华西医院现在有200多家网络远程教学点,包括西部13个省、市、自治区,每年有48万人次通过网络来培训学习。他说。
  石应康认为,比如胰腺癌、胆管癌,如果基层医院更能识别出这样的病,会及时把病人送到华西救治。而这样的疾病早10天发现早手术,结果是不一样的。石应康说,大医院不要吝啬,要带动下面的小医院提升技术,反正都是对老百姓好。
对话    卸任后梳理并分享20年的经验
  华西都市报:用20年把华西医院缔造成全球最大,你给自己怎样的评价?
  石应康:我觉得我还是给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比较大的贡献。我把华西从盆地带到了海洋。我给团队带来了光明的前景和奋斗的方向。如果是百分制,我给自己打95分。
  华西都市报:卸任后如何看待大家对您的评价?
  石应康:改革总是会引起既得利益者的不满和别人的非议,这一点我很清楚,但评价是留给历史的。
  华西都市报:卸任后的工作重心是什么?
  石应康:我还是做了很多创新的事,但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去做。一个是医院管理研究所,把我自己这20年的经验梳理一下,让更多的医院分享。
  第二个是转换医学和技术转移中心,把大专院校和企业的资源整合起来。这些事情我已经做了一段时间了。
记者手记    嗯,他值“95
  曾经看到一本关于梅奥诊所的书,他的首席执行官柯迪斯讲了一个小故事,是被患者家属15年后表达感谢的经历。他说医生是工程师,又是艺术家,作为艺术家的部分,医生理解患者何时需要一个温暖的微笑、鼓励的话语,或是一个真诚的拥抱,让每一位患者感到温暖、舒适、安全和希望。
  而作为有近8000名医护人员和超过17万人次/日门急诊量的大医院的管理者,石应康不止要给患者希望,还要给医生们希望。
  石应康有自己的梦想,这梦想就是让中国普通的老百姓看得起病、治得好病。过去的20年,他一步一步靠近着自己的目标。
  我私下问过不少医护工作者:石院长给自己打95分,你们觉得呢?
  嗯,他值这个分数。这是我得到的回答。

   

  [提要]:作为有近8000名医护人员和超过17万人次/日门急诊量的大医院的管理者,石应康不止要给患者希望,还要给医生们希望。石应康有自己的梦想,这梦想就是让中国普通的老百姓看得起病、治得好病。过去的20年,他一步一步靠近着自己的目标。

掌舵华西医院 20  公立医院任期最长院长石应康卸任
带领华西医院成为世界上最大单体医院,他给自己打“95


石应康

   1982年于四川省医学院获硕士学位,1990年至1991年赴美做访问学者。1988年、1992年两次破格晋升副高、正高职称。1993年底开始担任华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院长职务。
开栏语
  人是历史的刻度,立报18载,华西都市报一如既往关注那些推动历史进步及对我们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人,向推动历史进程的人物致敬。我们相信,走近这些有影响力的人,与这些有影响力的人对话,可透过他们的人格风貌、命运遭际,读懂这个社会,读懂这个时代。一语中的
  医改方案不能就像空中楼阁,落不了地,雾里看花,下面的人不懂怎么实施。医改方案应该明确公益性的含义,到底什么才叫公益性,如果是老百姓看病都不花钱,这永远无法实现。 ——石应康
@
华西都市报:
  自1892年,在四川成都四圣祠北街12号,加拿大      (O.L. Kilborn)建起一个小诊所,120年间,以这个小诊所为起点,壮大成世界上最大的单体医院。在这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中,有一个人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就是刚卸任的华西医院院长石应康。
  昨天下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召开全院干部会,宣布了医院新的书记、院长任命。医院原党委书记郑尚维、院长石应康在领导四川华西医院快速发展20年后,给大家交出了一份辉煌的答卷。
  在一个多世纪的光阴中,华西医院共经历了十二任院长的轮替,石应康执掌华西20年,成为中国公立医院任期最长的院长。昨天的会议上,石应康最后一次以院长的身份发表演讲,还是那么洒脱,不带讲稿,胸有成竹……
一个预言    奶奶说他走得最远
  1991年,石应康的奶奶颇有预见性地对他说:“你将是你兄弟姐妹中事业走得最远的一个。
  这两天,一直在开会,这么大一个医院,总有很多事情交代不完。见到记者,刚刚在办公室小眯了一会儿的石应康,整理好领带,从抽屉里找出华西医院的院徽,认真地戴在衣服上。
  石应康祖籍福建,一说话却是浓浓的重庆音。他出生于医学世家,父亲石美森是中国著名儿科专家,原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学院创始人兼院长,母亲是著名妇产科专家,伯父石美鑫是复旦大学中山医院著名的老一辈胸心外科专家。
  1991年秋天,结束在美国的访问学习,石应康落户华西医科大学的第一附属医院(现在的华西医院)心血管外科,正式开始了在母校的职业医生生涯。
  那一年,石应康的奶奶颇有预见性地对他说:“你将是你兄弟姐妹中事业走得最远的一个。现在看来,老人家当年颇有些预见性。
一个跳跃    科室主任直升院长
  院长打算让他做院长办公室主任。那时我年轻气盛,跟当时的老校长说,要当就当院长。
  落户华西医院的石应康正朝着自己的理想一步步前进,但也不断地遇到阻力和困难。很多人对他的热情不理解,认为他想出风头,护士不愿意加班,麻醉医师也不愿配合。他协助导师筹建胸心外科监护室,因为吃大锅饭,喊谁都不动,石应康只能自己去买建材,小到装电灯泡,也得自己干。
  虽然奶奶预见到了石应康的事业之路,但她或许没想到,自己的孙子只用了两年时间,就完成了从住院医生到院长的全过程。
  1992年,石应康被破格晋升为教授,同时出任该院胸心血管外科主任;1993年春,他又被选为博士生导师,同年底任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院长。如何在两年之内从科主任当上了院长,石应康从不回避这个问题。
  当时医院的发展遇到了瓶颈,学校决定重新组建医院领导班子。石应康说,院长最后找到了他,打算让他做院长办公室主任,进入医院领导班子。那时我年轻气盛,跟当时的老校长说,要当就当院长。石应康不但将了老院长一军,还指名要昔日的大学同学郑尚维当书记。
  1993年,43岁的石应康从科室主任直接晋升为院长,在一片争议声中,成为当时中国最年轻的三甲医院当家掌门人。
一个印象   出手既阔绰又抠门
  石应康甚至发明了空调内网清洗的“21步工作法,测算出清洗一个内网的标准时间为5.37分钟。
  上任后的石应康重金招贤,破纪录地拿了500万元给从日本引进回来的魏于全教授组建肿瘤生物治疗研究中心。
  魏于全说:一下拿了500万,我打电话告诉日本同行,他们都不敢相信。当时华西医院有2500名职工,人均每月奖金100元,为了凑这500万大家20个月不发奖金,支持魏于全教授建实验室。七年后,魏于全成为华西医院50年来第一位自己培养的中科院院士。
  在支持科研等方面出手阔绰,在其他一些地方,石应康却是个十足抠门的人。
  很多医院不停新建医院,但每一个机构出来以后,会有内耗,管理成本比较高。于是我们就一门心思把一家医院做大。在管理上整合节约成本,甚至晨会上的鲜花也换成了假花。石应康说。
  石应康甚至发明了空调内网清洗的“21步工作法,测算清洗一个内网所需的标准工作时间为5.37分钟。有员工笑称,石院长的节俭已经到了抠门的地步。
他的愿望    大医院不吝啬 无围墙
  在过去的八年里,石应康都在考虑一个问题:打破医院围墙
  2001年开始,我们走出医院,去帮助下面的医院提高技能和管理。2005年明确了战略规划,就是建立一个区域内的城乡一体的健康维持网络。以前是出门教学,现在是通过网络教学。华西医院现在有200多家网络远程教学点,包括西部13个省、市、自治区,每年有48万人次通过网络来培训学习。他说。
  石应康认为,比如胰腺癌、胆管癌,如果基层医院更能识别出这样的病,会及时把病人送到华西救治。而这样的疾病早10天发现早手术,结果是不一样的。石应康说,大医院不要吝啬,要带动下面的小医院提升技术,反正都是对老百姓好。
对话    卸任后梳理并分享20年的经验
  华西都市报:用20年把华西医院缔造成全球最大,你给自己怎样的评价?
  石应康:我觉得我还是给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比较大的贡献。我把华西从盆地带到了海洋。我给团队带来了光明的前景和奋斗的方向。如果是百分制,我给自己打95分。
  华西都市报:卸任后如何看待大家对您的评价?
  石应康:改革总是会引起既得利益者的不满和别人的非议,这一点我很清楚,但评价是留给历史的。
  华西都市报:卸任后的工作重心是什么?
  石应康:我还是做了很多创新的事,但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去做。一个是医院管理研究所,把我自己这20年的经验梳理一下,让更多的医院分享。
  第二个是转换医学和技术转移中心,把大专院校和企业的资源整合起来。这些事情我已经做了一段时间了。
记者手记    嗯,他值“95
  曾经看到一本关于梅奥诊所的书,他的首席执行官柯迪斯讲了一个小故事,是被患者家属15年后表达感谢的经历。他说医生是工程师,又是艺术家,作为艺术家的部分,医生理解患者何时需要一个温暖的微笑、鼓励的话语,或是一个真诚的拥抱,让每一位患者感到温暖、舒适、安全和希望。
  而作为有近8000名医护人员和超过17万人次/日门急诊量的大医院的管理者,石应康不止要给患者希望,还要给医生们希望。
  石应康有自己的梦想,这梦想就是让中国普通的老百姓看得起病、治得好病。过去的20年,他一步一步靠近着自己的目标。
  我私下问过不少医护工作者:石院长给自己打95分,你们觉得呢?
  嗯,他值这个分数。这是我得到的回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