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精英

绵竹市人民医院 :从“志愿者”到“自愿者” 他们将根留在了绵竹

点击数:8804│更新时间:2018-11-06 10:02:01│【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绵竹市人民医院 :从“志愿者”到“自愿者” 他们将根留在了绵竹

       清晨,阳光透过墙外的树林洒进了乡村的院落。斑驳的光影下,唐永红摇动轮椅,调整坐姿,尽量舒展身体,大口呼吸,让清晨的新鲜空气充斥着自己。 


    “唐大姐,今天没出去赶场啊,我们来看哈你恢复得怎么样?”门外,一股东北味十足的绵竹话飘了进来,这熟悉的声音唐永红一听便知道是谁。“小吴啊,快进来快进来。”来人正是绵竹市人民医院康复科的医生吴丹,地震脊椎受伤瘫痪后,这声音就一直陪伴了她10年。
        在绵竹市人民医院康复科的医生队伍里,有这样一群特殊的人。10年前,他们通过志愿者的身份加入到抗震救灾的队伍中,之后,他们选择留在了绵竹,选择一直陪伴在需要康复治疗的地震伤员身边。
        他们是来自吉林丹东的“东北妹子”吴丹,来自内蒙古的于占东,湖北咸宁的陈燕,和重庆合川的艾金飞。

吴丹:留在绵竹 这是特别的缘分

      2008年,吴丹正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念康复治疗专业,看到香港福幼基金会招募灾区志愿者,当时还在念大二的她没怎么犹豫就报名了。第一站到达的是绵阳江油骨科医院,刚离开象牙塔的吴丹,被震区的残酷吓住了——“好多都缺胳膊少腿,还有瘫痪的。”
     川渝的空气潮湿而闷热,常常做完一次康复指导,吴丹就已大汗淋漓。她咬咬牙坚持了下来。两个月后,吴丹开始犹豫要不要在这里长期待下去。直到一次强余震来袭,她看到满屋的伤员,用跑的、爬的拼命往室外逃。那一瞬间,她立定了心意。自此一留就是十年。
      2009年,吴丹听从基金会的安排,从江油转到了绵竹市人民医院。在这里,她认识了唐永红等一大批地震伤员,性格豁达的她很快与伤员们打成了一片。
      2010年,吴丹正式加入了医院,在这边安家、学方言、吃辣椒、适应没有暖气的冬天。原来的“大碴子味”逐渐褪去,这个东北女孩如今能说一口流利的四川话。
    “康复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重要程度不亚于治疗。”绵竹辖区内的地震伤员成立了互助小组,每个月会组织一次。这十年,吴丹基本没有缺席。
      有的病人希望回家静养,而作为医生,他们希望让病人在家里也能有合理的康复,从房屋助残改造到日常康复,都给予了专业建议。从业多年,她记不清接触过多少伤员,翻翻手机,经常保持联系的就有三十多位。吴丹说,这是特别难得的缘分。

于占东:康复要让他们意识到,自己还是个有用的人

       2008年,来自内蒙古兴安盟的于占东已经在医疗行业工作了3年。地震发生后,他的心也牵挂着灾区人民,一直想做点什么。2009年初,他跟随着香港福幼基金会的脚步来到了绵竹。
        为了收集所有地震后需要做康复治疗的伤员资料,于占东和队员一起跑遍了绵竹所有的乡镇,“每天6点起来就出门,晚上6点才能回来,晚上还要整理所有伤员的资料,进行分类,然后对他们制定康复方案。”于占东说那一年多的日子,虽然忙,但并不觉得累,每看到一个伤员康复,他的心里都格外欣慰。
        一次次的走访中,他发现很多伤员和伤员家属普遍对康复医疗缺乏认识和了解,更缺乏专业的日常康复治疗知识,而这些伤员在绵竹,当时几百甚至上千人,他们都需要更多的帮助。于是,一年多的志愿者服务期限满后,他选择留在了绵竹,继续为地震伤员做康复治疗。
      那段时间,给于占东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康复回访,每一次康复回访,于占东和队友们都需要一一询问。回来后根据收集到的问题,对伤员进行个性化的帮助。脊椎损伤是地震伤员中功能伤害最严重的,也是最需要康复治疗的一类,这一类伤员在绵竹至今统计中的有24名伤员。
       杨发春就是其中的一位,她的一句口头禅是“我是一个废人了,我还不如被砸死好了。”
       2008年5月12日,这个生活在绵竹九龙镇的女子被坍塌的房屋砸伤了腰,导致截瘫。30岁出头的她,每天只能躺在床上,大小便失禁,就连饮水进食都需要家人帮助。
       2008年8月底转入华西医院康复科。当年12月底,免费政策停止,她回家。“回家后心里挺失落的,感觉没人管了。”于占东所在的基金会得知情况后,让她到绵竹市人民医院住院康复,并且费用都由基金会支付。在他的帮助下,杨发春慢慢能拄着双拐走起来。
       考虑到她回家后的生活,基金会的志愿者又为她进行了家具改造,修了斜坡、扶手、无障碍厕所等,并定期回访,让她重塑了生活信心,目前身体状况还算良好,“只要努力,我相信我们还是有用的人。”

艾金飞:热衷于残疾儿童的康复服务工作

        2008年10月,来自重庆合川的艾金飞报名参加香港福幼基金会,辗转多地后来到绵竹市人民医院康复科,为地震伤员地震伤员提供康复服务。
        从2008年10月到2012年12月,他先后为数以百名地震伤员提供过康复治疗,受到了过多次患者好评。2012年结束志愿者服务后,对绵竹留下深厚感情的他毅然选择留在了医院康复医学科。 
       这一年,绵竹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脑瘫康复部正式成立。艾金飞被分配到专职为脑瘫患儿提供康复服务。关爱脑瘫患儿的人都知道,他们并不是学不了东西、做不了事,而是学得很慢很慢……因此,在与脑瘫儿童的沟通和治疗中,艾金飞往往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爱心。每天,艾金飞都用热情的笑脸迎接前来治疗的孩子们,对孩子们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真诚的鼓励,甚至是一些常人看来无法忍受的事情,他们却能够顷刻间包容和理解。
       8岁脑瘫患儿妍妍因早产导致脑瘫,连基本走路都不会,她母亲带她来时,当时就恳求艾金飞,泪流满面对他说,一定要治好她的小孩。经过长时间的语言训练、功能康复等综合治疗,妍妍从开始的不能行走到行走不稳定再到现在的步行基本正常,并正式入读小学一年级。
        从2012年到2017年,艾金飞累计为35名患儿提供过康复咨询和康复治疗工作,他说,作为一名康复工作者,必须具备热心、耐心、细心、爱心、关心。当一个又一个孩子通过康复训练,顺利的站起来,并能行走,甚至逐渐实现了生活自理时,他的脸上就会露出欣慰的笑容。

陈燕: 不忘初心“传帮带”

         下午两点半,一辆救护车呼啸着驶出甘洛县人民医院大门。
车上坐着的,是来自绵竹市人民医院康复科的援彝医生陈燕,以及她的两名彝族学生。他们正前往新市坝镇岩润村1组,看望因脑溢血导致右半身偏瘫的康复病人李友珍。
       来到李友珍家,陈燕一边给她做检查,一边给李友珍制定下一步的康复计划。经过半年时间的康复,68岁的李友珍从最初的卧床到恢复行动,再到现在能做简单的农活,感受着自己的身体恢复得越来越好,李友珍高兴地告诉记者:“感谢陈燕老师,是她让我重新站了起来。”
      陈燕,这名来自湖北咸宁的娇小女生在2010年作为香港福幼基金会志愿者来到绵竹,两年后,成为了绵竹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一份子,继续完成对灾区伤员的康复工作。
    “医者仁心”,从成为一名康复工作者开始,陈燕就想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患者康复做出一点贡献。在绵竹医院工作期间,她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让自己专业技术快速提升,迅速成为了科室的中坚力量。
      2017年底,陈燕知道医院要选派医疗卫生人员参加2018年大凉山地区对口支援“传帮带”工程。期初她有些犹豫,毕竟家中还有牵绊的人和事,但想到可以用自己的知识帮助到他人,心中的犹豫一下就消失了,马上向科室领导报名。
       2018年1月8号,她坐上了到甘洛县的班车。
    “传帮带”主要任务是传授治疗经验、进行人员培养,带领科室发展,让甘洛县的同事们尽快成长。这对陈燕是个不小的考验,之前只是做好自己的治疗工作就好,而在这里需要对治疗师团队整体能力提升和带动科室发展。这几个月来,她对甘洛县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整体情况进行了全面评估,对评估后存在的问题提出分析和总结,和科室主任及治疗师团队一起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做好“传帮带”,最重要的就是要将绵竹医院先进的康复理念和技术留在甘洛,提升当地的医疗技术水平。为此,陈燕将科室人员专业能力提升列为了重点帮扶任务。在她的带领下,甘洛医院康复科从最初的几个病人,逐渐发展到30多个病人。短短几个月,帮扶还未结束,康复事业更加长远。陈燕也希望通过自己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使康复科发展得越来越好,为更多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志愿者们将根扎在了绵竹,在他们和其他同事的共同努力下,绵竹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于2017年成功创建成四川省甲级重点专科。如今,越来越多的病人前来科室看病,忙碌之余,几位志愿者们更喜欢齐聚在一起,回味地震后的那段日子,畅想着康复科更加美好的未来。(谭明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