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精神卫生

微光”筑梦,照亮康复之路——三台县精神病院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典型案例介绍

点击数:296│更新时间:2023-05-23 18:20:02│【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近期,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公布了2023年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典型案例征集活动结果,此次评选活动共收到了全国30个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类单位报送的案例500余篇,专家们围绕真实性、专业性、创新性、时效性、可推广性五项指标进行了严格评审,三台县精神病院由党总支书记窦成学牵头开展的“微光行动——康复志愿者在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服务中的应用和探析”项目在参评的500多个案例中被评选为“优秀案例”。

     2019年,三台县精神病院从社会工作专业增权赋能和优势视角出发,依托医院日间康复照料中心、职业康复训练科和社区精神康复站,通过重点招募“康复期精神障碍患者”作为康复志愿者,与医院精神专科医生、护士、社工师、心理治疗师等共同在全国志愿者服务网成立了“微光”康复志愿者服务队和工作室,截至目前共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1次,共232人次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总时间1260小时。

完成患者身份转变,创新康复新模式

    精神障碍患者以志愿者身份,通过“自我管理”的康复形式在院内组建物流配送、报刊发送、保洁、超市导购等康复志愿小组并开展活动,在院外以志愿者身份参加社区融入健康讲堂、家属支持教育等各类志愿活动,帮助志愿者实现由“受助人”向“施助人”的身份转变,提高其自我效能感和社会融入能力。

强化团队能力培育、提升志愿服务能力

    项目定期开展由康复治疗师为主导、精神科医师、心理治疗师、社会工作师共同参与的志愿者团体培育活动,逐步完善和提高服务能力。同时为志愿者定期开展心理测评、社会功能恢复测评和健康评估,并建立个人健康档案,量化其康复指标的变化情况,为评估该模式效果提供数据支撑。

培育医务人员多元化发展,推动医务社工在精神专科领域的应用

    医院通过“微光”志愿活动开展,2018和2019年度成功申报并开展2项省民政厅社工项目,项目在省民政厅进行的终末评估中分别被评为“良”和“优”。通过项目的开展,成功组建一支拥有基本社会工作理论和工作经验的社会工作志愿服务专业队伍。截止目前医院共培育社会工作师14名(其中中级8名、初级6名),2019年1名社工师被县委县政府表扬为“优秀社工专业人才”、2020年1名社工师被绵阳市民政局表扬为“优秀社会工作者”,2022年1名社工师被确定为绵阳市首批“芯力量”社工专业中层次人才。

促进学科建设、推动项目延伸发展

   2020年医院被绵阳市精神卫生中心确定为“日间病房模式示范点”,2021年精神康复科被绵阳市卫健委确定为绵阳市重点专科,2022 年确定乐安社区、草堂社区作为试点参加由国家卫健委联合北京第六医院在全国开展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同伴支持项目,1名康复科护士荣获四川省首届“优秀精神康复工作者”荣誉称号,有效促进精神康复学科建设,推动项目延伸发展。

加强部门合作、社会效应可持续扩大

    2019年医院成功申报开展“心理和社会工作服务在精神康复中的运用”省级继续教育项目一项,2019年7月澳门理工学院到县精神病院专门就“医务社工如何在医院开展、社会工作和志愿者参与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等方面进行交流。康复志愿者通过开展各类活动,逐步探索出“志愿者+社工+医务工作者+政府部门”四者相互协作、支持联动的精神障碍患者社会心理服务康复新模式和长效机制,为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积累经验。

   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精神障碍患者也不例外。精神康复是一个人社会功能修复的过程,需要长期陪伴和疗愈。精神康复是一场持久战,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是家庭、医院、社区等社会力量倾力相助的成果。只有社区服务不断发展完善,社区康复和医院治疗真正抱团,才能实现更加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服务,精神康复者才不会在走出医院那一刻感到无所适从,他们的“康复”之路才会顺利!(来源:三台县精神病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