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精神卫生

让“心灵阳光”洒向每个病房——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创新性开展“身心融合”诊疗模式

点击数:1020│更新时间:2016-10-10 09:45:50│【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让“心灵阳光”洒向每个病房——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创新性开展“身心融合”诊疗模式

 

 

 

            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市三医院)始建于1955年,占地130亩,建筑面积8万余平方米,总资产6亿元,开放床位1700余张,是一所以脑系和老年医学为特色的三级甲等医院,系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医院开设大内科、大外科、精神大科、门诊大科四个学科体系,60余个临床业务科室,建成了20余个省市级重点学科,附设高新分院、游仙中医院、御营分院等三个分院。目前医院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600余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导师10名,省市学科带头人、拔尖人才60多名,具有硕博学位人员144名,拥有高级职称人员近200名、中级职称近300名,担任国家级、省市级专业委员会委员职务的人员200多人。
    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市三医院)作为四川省重点学科、四川省心理卫生培训基地,医院负责牵头全省精神卫生医、教、研、防工作,承办多个国际灾后心理援助项目和国家686项目;主办省级核心期刊《四川精神卫生》杂志。


    没有精神障碍,并不代表精神健康。
    面对疾病,有人乐观有人恐惧,恐惧的心理状况该如何改善?身患癌症、心脏病、糖尿病等重症慢性病,久治不愈,他们面临的心理问题该如何解决?当躯体疾患伴发了心理问题,又该如何应对呢?省精神卫生中心(市三医院)创新性开展“身心融合”诊疗模式,临床运用一年来,使患者在治疗疾病的同时还能能享受到优质的心理服务,通过评估筛查心理异常的入院患者,创新分级心理干预模式及机制,及时化解了患者的各类心理危机,使临床心理服务质量和整体医疗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真正为患者提供了生理、心理的全方位治疗与服务。
    目前,这一诊疗技术处于全川领先地位。今年8月,该院副院长黄国平和临床心理科主任赵红在全国心理卫生大会和心理危机干预年会上发表演讲,“身心融合”诊疗模式作为先进经验进行了推广介绍。
  
              创新 15个科室有了“心理护士”
    一位50多岁的晚期肿瘤患者因吐血近日送到省精神卫生中心(市三医院)就诊。他一会儿责备自己的爱人“怎么来得这么晚”,一会又报怨医院“排队的人太多”。办理入院后,又不准其他患者在其病床旁加床,这时,一位佩戴“心理护士”胸牌的护理人员赶到现场,一番心理疏导后,他平静了下来。“其实我觉得你挺坚强的,能够这样直面自己的病情,换了我还扛不下来呢”,心理护士这番话让沉默的患者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过去碰到这样的患者,护士都格外小心,尽可能减少交谈。而在经过专业培训后,科室的“心理护士”有了新的认识:这样的患者是性格缺陷加上治疗压力导致的情绪过激反应,有人表现为用言语攻击别人,有人则采取自杀等更为过激的行为,“他们内心其实很渴望倾诉,需要心理支持和行为干预”。
    还有一位心脏病患者,做了几次手术,但他的病还是复发了。这位患者很困惑,他觉得自己在手术后,完全按照医生所说的要求去做,但为何病情还是有反复。最后,他来到省精神卫生中心(市三医院)就诊,“心理护士”发现这名患者有抑郁症,通过心理方面的治疗,这位患者的病没有再复发。
    像这样的“心理护士”首批有17名,分布在省精神卫生中心(市三医院)的心血管内科、老年(二、三)科、产科、肿瘤科等15个科室,她们在临床心理科统一组织下,经过三个月的培训及考核,于2015年8月1日正式上岗,承担着各自科室的心理护理工作。此举在医院和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患者满意度有了明显提高,“身心融合”的诊疗服务模式初步形成。
    省精神卫生中心(市三医院)精神大科主任杨昆指出,将心理服务整合到日常的临床工作中,充分体现出“生物-心理-社会”的现代医学模式,而病人的需求也从简单的看好病、身体健康提升到身心健康、高品质生存的层面。其中,重症和慢性病人尤其需要精神关怀和心理的支持。
  
              整合 将精神医学融入大医学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这是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杨昆说,传统的医生和患者往往只重视其生理或病理变化的局部,而忽视了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
    怎样将精神医学融入大医学?省精神卫生中心(市三医院)精神大科如何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医疗服务和管理之路,成为四川省重点学科、四川省心理卫生培训基地,川西北地区首屈一指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杨昆带领着精神大科全体医护人员进行了自己的探索:2011年,开启“双心”诊疗,关注患者的躯体与心理,实现了医学与心理学的有机融合。2012年,又开展四川首创的“个案管理”治疗,自实施以来,医患关系更和谐,科室心理评估覆盖率100%,患者疗效满意度98.08%,患者综合满意度99.17%。
    随着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精神疾病和心理问题的患病率逐年升高。同时在综合医院门诊和住院患者中,有许多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情绪问题和心理问题,而许多医务工作者对心理问题或精神疾病的识别以及相应的处理却远远滞后。识别率和治疗率的低下,可能会导致病人的住院时间延长,医患关系矛盾和纠纷的增加等潜在风险。另外,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来医院不仅仅是要解除躯体的痛苦,也希望得到更多心理上的关怀和尊重。
    杨昆说,传统的临床医学模式是由纯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待疾病和健康的,医生依赖单纯的检查来诊断疾病,将心身整体的人机械地分为器官、组织、细胞、分子。其实,心理和生理是生命功能状态的两个方面,彼此不能分开,心理健康促进可以改善生理状态,生理状态的改变也可以改善心理状态。因此,对于临床就诊的患者进行心理检测是非常有必要的,心理检测是身心整体诊疗的重要手段。
    为此,2015年,省精神卫生中心(市三医院)在国内率先创立了“身心融合”诊疗模式,将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等加以整合,从而构建更全面、更系统、更科学、更符合自然规律、更适合人体健康维护和疾病诊断、治疗与预防的新医学知识体系,即将传统的医疗重视躯体问题转变为对身体、心理问题共同关注的整合模式。
  
             成效 四个满意提升精神卫生服务水平
    据赵红介绍,“身心融合”诊疗模式主要服务于三个群体,除了病人和家属,还有医护人员。生活中,医生和护士,和其他职业人群一样,也是高风险、高压力的职业,只有心身健康的医护人员,才能更有效地为患者服务。“身心融合”对医护人员的服务,主要通过定期讲座及活动来提高其调解自身心理问题的能力,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能力。而处理好医患关系,将能有效缓解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
    在这些活动中,赵红提到了“巴林特小组”。这是近60年来国外学者开创并运用的促进医患沟通和理解,缓解医护人员职业压力与消除职业衰竭的重要方法。近日,心血管内科就开展了一次这样的活动。活动伊始,10多名小组成员纷纷讲述了自己在临床中遇到的案例,随后大家选出一个典型案例。该案例是前几天刚刚发生在当事人和患者之间不愉快的事,案例陈述完毕后,临床心理科医生引导大家进行情景再现,详细还原了整个事件的经过,每个人扮演不同的角色,自由地阐述所扮演“角色”的自我感受,特别强调了情感体会。在大家的言谈和感受中,整个事件从不同视角清晰地重现。在这样一场情景剧讨论中,有患者、医护、亲属、旁观者,从多层面、多角度立体呈现,使参与者都切身体会到了对方立场而产生的思想差异。通过这样的换位思考及展示,使之前未被重视的对于医患关系的新看法新角度浮出水面。讨论结束后,讲述护士重新总结自己的感受:“我学会了更好控制自己的情绪,设身处地多为患者考虑,多进行换位思考,进一步改善了护患关系”。
    目前,省精神卫生中心(市三医院)开展巴林特小组数十次,帮助几百名医务人员更好地理解医患关系,了解医疗行为中的各种可能性,缓解医生的职业焦虑和倦怠;讨论医疗活动中遇到的涉及复杂医患关系的事件,更好地理解医患关系;提升医护人员的沟通技巧和人文素养,减轻从业压力,预防职业衰竭。
    说到“身心融合”诊疗模式临床运行一年来的改变及成效,赵红用了四个满意来回答:一是通过心理问题早发现、早干预、改善预后,达到了让患者及家属满意;二是通过医患关系改善、预防职业倦怠,达到了医护满意;三是通过促进多学科交叉、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危机事件大大减少,达到了医院满意;四是通过创新服务模式、节约医疗资源、缩短平均住院日,达到了社会满意。今年8月,黄国平和赵红在全国心理卫生大会和心理危机干预年会上发表演讲,对外推广“身心融合”诊疗模式;同时,该院申请通过了全国继续教育项目《整合医学与身心诊疗培训班》,促进医护人员临床思维的转变,促进综合医院及专科医院整合医学与身心诊疗模式的推广;5月,心理卫生大科护士长李作为将该项目作为主题参加绵阳市卫计委的改善医疗服务案例评比中获得一等奖。“该模式整合临床心理服务与日常临床工作,在综合医院形成自上而下的管理网络,实现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医护一体的“入院评估-分级处理-床旁干预”的临床心理服务新模式,可推广复制。”赵红表示,下一步,省精神卫生中心(市三医院)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身心融合”诊疗模式建设的理念和实践,增强各医院之间的分享交流及互动,助力提升中国精神卫生服务水平。
  
           模式 强化抑郁焦虑识别诊疗
    “综合医院很多病人或多或少都有心理问题,其中又有三分之一的病人可能有原发性心理问题,表现出的症状可能是躯体疼痛,辗转去了多个科室,花很多钱,最后才到心理科。”据赵红介绍,脑梗、脑出血、肿瘤等也会激发出现抑郁症、焦虑症的问题,有些人还会有自杀的想法,所以在综合医院关注患者的身心健康很重要。
    数据显示,我国目前超过9000万人口患有抑郁症。作为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抑郁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心身健康、社会交往、职业能力及躯体活动。因抑郁症所带来的自杀死亡和长期伤残,也给患者及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综合医院的医护人员大多更重视患者的躯体疾病,较少重视心理和社会因素。我以前看过一个病人,不吃不喝不治疗,我们去会诊才知道是因为她住院一周丈夫没来看她。”赵红说,不同的病,生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是不一样的,而抑郁症临床表现多样化,且患者常伴有情绪或躯体症状,如背痛、头痛、失眠、食欲减退等。多数抑郁、焦虑患者会先选择到综合医院诊治,也正是由于这些躯体症状是就诊者的主诉内容,而使其情感和心理问题往往容易被忽视,所以提高综合医院抑郁、焦虑的识别率和治疗率势在必行。“针对抑郁、焦虑的诊治,不仅是精神科和心理科医师的职责,也需要各科室临床医护人员的参与。”赵红说,正是基于此,医院依据自身的独有优势,开始了积极探索,“身心融合”诊疗模式也孕育而生。它不仅为患者、患者家属提供了全面的心理关怀和服务,同时有效提高了诊疗效率和医疗服务质量,并为慢性疾病患者和手术后患者的综合康复,提供了新思路和探索空间。“身心融合”诊疗模式有哪些具体内容?据赵红介绍,首先是开展全院心理服务需求调研,调研包含患者及医疗从业人员;其次,根据各科推荐,选择合适人选,接受规范化培训及考核,使其成为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具备处置复杂个案、危机事件的能力和团体治疗的能力,能满足所有患者的心理卫生服务需求。培训后的“心理护士”到各科室开展相应的服务,不仅要具备基础的心理服务能力,还要具备生理心理双重服务的能力,同时还要接受临床心理科的随时督察。另外,精神科1个科室对口1至2个综合科,负责所对口科室的联络会诊、心理卫生服务工作的培训、督导及疑难个案的心理学处置。
  
              体验 心理干预改善患者症状
    据了解,“身心融合”诊疗模式具体做法是,培训的“心理护士”在病房专兼职从事心理卫生服务,培训内容主要是识别、评估、沟通、心理支持和危机干预。工作内容主要是对所有新患者做出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和患者需求分别给予不同的帮助。“身心融合”诊疗模式如何运用到临床,让每个患者进行切身体验?赵红介绍,其实质就是把心理状况评估融入到临床工作,从入院到出院动态评估非精神科患者的情绪,将情绪症状作为患者第六大生命体征,将临床心理服务延伸到各个病房,真正实现从生理-心理的整体护理。
    赵红说,为能及早识别出哪些患者需要心理方面的治疗,他们特别推出了量化评估工具PHQ-9、GAD-7等量表健康问卷。如今,所有新入院的患者,都会填写健康问卷,通过问卷调查,“心理护士”会发现哪些病人是有心理问题的,需要进行心理干预。“心理干预主要分两种情况。”赵红介绍,根据评估筛查看患者是否有高危生理表现,比如有无焦虑、抑郁症,有无自杀倾向;有问题的及时报告主管医生,并做及时相应的处理,主管医生根据报告,制定下一步处置措施,看是否请精神科医生联络会诊。如无问题的,“心理护士”可以进行健康心理辅导。此举是免费完全惠民的,主要是增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心理社会性关怀的能力,不仅关注患者的躯体,也关注患者的心理,加强对患者的心理干预,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
    “看到心理护士一来,我心里就特别舒畅,以前从没人关心我吃饭没有,睡眠好不好。”这是一位肿瘤患者的心声。几个月前,当查出身患癌症后,该患者情绪特别低落,几度有轻生的念头,“心理护士”经过深入了解和评估,判断出他有强烈的自杀倾向,属高危群体。于是启动了危机干预方案,用学到的心理知识陪伴、疏导,并利用倾听、共情等专业知识帮助他缓解抑郁情绪。经过几天的“特别心理护理”,该患者平静了许多,非常感激“心理护士”的理解与陪伴,甚至希望能够晚几天出院,就是为了每天能和“心理护士”聊聊天舒舒心。
    据统计,2015年8月1日至2016年8月1日,“心理护士”对16534名住院患者进行了心理状况的初步评估和筛查。其中综合科初筛了3423人次,抑郁自评量表9条目患者健康问卷(PHQ-9)和广泛性焦虑自评量表(GAD-7)大于5分的人数共计584人,占住院患者总人数比率为17.06%。全院试点科室健康教育人数共计7332人次;个体心理服务1451人次;团体治疗821次,共7871人。
(王春蓉  李作为 刘晓东)

 

相关推荐